工法 Construction Methods
清水混凝土在台灣(展望篇)
誠如莊主在回顧篇所述,清水混凝土建築風格主要源自 Le Corbusier 的粗獷主義,但由於後續傳播至世界各地後,經由不同社會環境與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建築師設計理念的演譯,各個地區所展現的清水混凝土已經產生顯著的差異。
以目前將清水混凝土發揮得最為淋漓盡致的日本為例,戰後興起的建築師,諸如前川國男、坂倉準三、丹下健三等人,受到 Le Corbusier、Gropius、Raymond 等大師級人物的直接影響,再經由積極試驗與推廣,證明了西洋現代風格與東方傳統建築結合的可能性,進而奠定了日本現代建築的基礎。
日本在清水混凝土的成就,即便沒有太多的原創性(Originality),但在吸收或效法他國文化精髓之後, 轉而演繹發展成自身文明的內涵,再透過另一個進化的過程(設計理念、材料科技及施工技巧),不僅超越了他人原本的成就,更是把清水混凝土發揚光大。
例如,日本改變了以前不加以修飾混凝土表面的手法, (清水混凝土常見表面質量缺陷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工程實際問題)反而利用現代的外牆修補技術,將混凝土拆模後進行處理,使其表面達到非常精緻光潔的水平,同時又充分展現出本身特有的原始和樸實的一面。
安藤忠雄的 Suntory Museum 很像是日本釀味噌的百年木桶
事實上,日本清水混凝土建築的基礎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工藝技術上,(建模工匠高超的施工技術和完工精度,在日本有「家傳絕技」之稱)並呈現出細膩質感,這也與歐洲強調之粗獷感明顯不同。
此外,安藤忠雄素有「清水混凝土之詩人」之美譽, 其作品所以能擄獲眾人的心,主要是藉由對材料的重新詮釋, (將粗獷的混凝土纖細化),並融入設計中。其實,某種程度上他是精確地刻劃出日本建築的靈魂與禪意。
早期台灣的清水混凝土建築,由於有許多具有良好木作工藝的施作者,因此雖然多採用狹長的木條模版,但澆灌後的成品也具有細緻、溫潤的表面觸感與紋理。
今日由於工藝難求以及人力費用高漲等因素,清水混凝土建築已經極少以精緻的木模紋理取勝,殊為可惜。
日月潭向山行政暨遊客中心雖然是由日籍的團紀彥建築師設計,其清水模取材自台灣的杉木,卻能呈現出質感與流暢的力量。實在令人讚嘆與驚豔!
事實上,我們多數的營造廠就是沒能力完成「安藤式」的清水模, 團紀彥建築師似乎反而比我們自己還理解問題所在!
可見,今後台灣的清水混凝土建築是可由不同的角度出發。 (不同特質之建築物,就應有其相應之清水模表現形式與表面紋理。) 現在,到處都看得到安藤式旋風,實在令人擔憂,真的不忍又落入葡式蛋塔的宿命!(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矣。)希望能像台灣的牛肉麵揉合不同口味再孕育出本土的風味!
莊主的專長不在建築設計也無素養,倒是老祖先莊子的哲學思想:天、地、人三才的理念可供借鏡。意即台灣的清水混凝土建築在設計、施工上,如果能夠考量兼顧當地的天候地理、可用建材、技術工藝等因素,確實將天、地、人的理念務實的融合為一,相信開發出符合「真、善、美」的台灣式清水混凝土一定能實現!(真,實用耐久也;善,擅長可行也;美,氣質美觀也)
最後謹以東京大學大學院建築學博士 謝宗哲的一段話作為結語:
因應當地風土環境來作出真正符合該地域生活文化的建築,那並沒有好壞之分,只不過就如生態的多樣性一般,更多元的存在方能孕育出更豐富的生命力,而無疑地,這方能給予我們奔向未來的新方向。